咸亨四年春闱录:与杜审言同榜的实干状元宋守节
发布时间:2025-10-14 02:33 浏览量:6
咸亨四年春闱录:与杜审言同榜的实干状元宋守节
咸亨四年(公元673年)三月的长安,曲江池边的柳丝已抽出新绿,尚书省贡院外的石板路上,却挤满了裹着厚棉袍的士子——这年春寒来得迟,连皇城根的杏花都开得比往年晚了半月。当吏部侍郎裴行俭亲手展开黄榜,在“一甲第一名”的位置念出“宋守节”三个字时,人群中先是一阵寂静,随即响起窃窃私语:“宋守节?未曾闻其名啊。”直到有人指着榜单上“二甲第七名:杜审言”的字样惊呼,士子们才恍然——原来这一榜,竟藏着这样两位“反差”极大的才俊:一个是名满天下的“文章才子”杜审言,一个是默默无闻的“务实儒者”宋守节。
后世史书对宋守节的记载寥寥,仅留下“咸亨四年状元,河南巩县人,与杜审言同榜”的只言片语。但在巩县的宋氏祠堂里,在潞州的蝗灾赈济碑上,在滑州的漕运故道旁,仍能寻到这位状元“讷言敏行、务实安民”的一生。他没有杜审言“语不惊人死不休”的文名,却用一桩桩实事,在大唐的州县间,写下了另一种“状元答卷”。
一、巩县宋氏:耕读传家的“沉默少年”
宋守节的故乡,在河南巩县(今河南巩义)的宋家村。村子背靠嵩山余脉,面朝洛水,是个典型的中原村落——既有耕读传家的儒风,又有中原百姓特有的踏实。宋守节的父亲宋谦,在隋末曾做过巩县县尉,入唐后不愿再仕,带着家人回到村里,靠二十亩薄田和一间小小的私塾度日。
宋守节出生时,宋谦已年过四十。老来得子,宋谦却没有溺爱,反而对他要求极严:每日清晨,必须跟着父亲下地劳作,午后才能进私塾读书;晚上抄书时,若有错字,不仅要重抄十遍,还要罚站半个时辰。宋守节从小话少,父亲教他“讷于言而敏于行”,他便真的把“少说话、多做事”刻进了骨子里。
贞观二十三年(649年),宋守节十岁那年,巩县遭遇旱灾,地里的麦子几乎绝收。宋谦带着村民去洛水畔挖渠引水,宋守节就跟着大人后面,用小铲子帮着铲土,渴了就喝几口洛水,累了就坐在田埂上歇会儿。有天傍晚,村民们都收工了,宋守节却还在渠边捡石头——他发现渠底有几块大石头,会挡住水流,便想把石头挪走。宋谦看到后,没有帮他,只是站在旁边看着:“这石头重,你挪不动的。”宋守节没说话,找来一根木棍当撬棍,费了一个时辰,竟真的把石头挪到了渠边。宋谦走过去,摸了摸他满是汗的额头:“儿啊,做事不怕慢,就怕弃。读书也一样,只要肯坚持,再难的书也能读懂。”
从那以后,宋守节读书更用功了。他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喜欢吟诗作对,反而对《周礼》《汉律》和《氾胜之书》(农书)格外感兴趣。私塾里的先生曾问他:“守节,你为何不喜诗文?”他低着头,小声说:“诗文能悦人,却不能解百姓饥寒。若能懂礼法,便能教人行善;若能懂农术,便能帮百姓增产。”先生听了,叹道:“你这孩子,心思竟如此重实。”
龙朔二年(662年),宋守节二十三岁,第一次离开巩县,去洛阳参加河南府的解试。解试的考场设在洛阳国子监,他刚找到自己的座位,就听到旁边有人高声议论:“听说了吗?杜审言也来了!他写的《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》,连上官仪大人都称赞呢!”
宋守节顺着声音看去,只见一个穿着锦袍的少年,正站在考场中央,手里拿着一卷诗稿,跟周围的士子谈笑风生——那就是杜审言。杜审言是大诗人杜易简的侄子,从小就以诗文闻名,年纪轻轻就成了洛阳文人圈的“明星”。
考试间隙,杜审言走到宋守节身边,看到他桌上摊着一本《氾胜之书》,忍不住笑道:“兄台,这是考经义,不是考农术,你带错书了吧?”宋守节抬起头,看了他一眼,又低下头看书:“多懂一点,总是好的。”杜审言碰了个软钉子,讪讪地走了。
解试放榜时,杜审言果然是河南府解元,宋守节则排在第五名。有人替宋守节惋惜:“若你也像杜审言那样,多写些好诗文,说不定能中解元。”宋守节却摇了摇头:“解元是虚名,能帮百姓做事才是实。”
这之后的十年,宋守节又参加了三次省试,都没能中第。有人劝他:“守节,你还是多学些诗文吧,如今的主考官都喜欢华丽的文章。”他却依旧坚持读自己的书,做自己的事——在家乡帮村民修水渠,在私塾教孩子读书,偶尔还会帮巩县县衙整理户籍档案。
咸亨三年(672年)冬天,宋守节三十三岁,第四次准备赴长安参加省试。临行前,父亲宋谦把他叫到身边,递给他一本泛黄的《汉书·循吏传》:“儿啊,这十年你没中第,爹不怪你。但你要记住,不管将来能不能做官,都要做个‘循吏’——不求名,不逐利,只求对得起百姓。”宋守节点点头,把书放进行囊,踏上了去长安的路。他不知道,这一次,他会遇到老熟人杜审言,更会成为大唐的状元。
二、长安春闱:策论胜诗赋的“状元之争”
咸亨四年正月,宋守节抵达长安,住在城南的一家小客栈里。客栈里住的大多是各地来的考生,其中就有杜审言。杜审言看到宋守节,先是一愣,随即笑道:“兄台,没想到你还在考啊?今年若再不中,可就成‘老童生’了。”宋守节没接话,只是点了点头。
几天后,省试如期举行。这次省试分三场,第一场考经义,第二场考诗赋,第三场考策问——这是唐高宗时期的常规考法,但这一年的主考官是裴行俭,他是个“重实务、轻虚名”的人,尤其看重策问的质量。
第一场经义,题目是“《论语》‘政者,正也’释义”。大多数士子都围绕“君主正、臣子正”展开,引经据典,说得天花乱坠。宋守节却写道:“‘正’不在言辞,而在行动。官吏若能清廉,百姓便会效仿;官吏若能务实,百姓便会安居。昔日龚遂在渤海,不尚空谈,只教百姓种桑养蚕,终使渤海大治——这便是‘政者,正也’的真义。”
杜审言的经义则写得华丽流畅,引用了《左传》《礼记》的诸多典故,文采斐然。考完后,杜审言拿着自己的答卷,在客栈里炫耀:“我这篇经义,就算是孔安国再世,也会称赞!”宋守节只是默默地把自己的答卷收了起来。
第二场考诗赋,题目是“曲江春望”。杜审言果然不负盛名,写下的《曲江春望》诗,辞藻华丽,意境开阔,其中“云霞出海曙,梅柳渡江春”一句,很快就在考生中传开了。宋守节的诗则写得朴实无华:“曲江柳色新,农夫春耕忙。愿得甘霖降,岁岁皆丰穰。”有人看了,笑道:“这哪是诗?分明是打油诗!”宋守节听了,依旧不说话。
第三场策问,是决定名次的关键。裴行俭亲自出题,题目有两道:一是“如何解决河南、河北的蝗灾”,二是“如何改善漕运,确保长安粮食供应”。这两道题,都是当时大唐面临的实际问题——咸亨年间,河南、河北连年蝗灾,粮食减产;而长安人口激增,漕运不畅,常常出现粮荒。
考生们大多对这两道题束手无策,要么泛泛而谈“祭天祈福”,要么只说“加强管理”,没有具体对策。杜审言虽然才思敏捷,却也只能围绕“严惩贪腐、任用贤才”展开,没有提出实际办法。
宋守节却不一样。他结合自己在巩县的经历,以及这几年对社会的观察,在答卷上写下了具体的对策:
关于蝗灾:
1. 预防为先:在蝗灾易发区,组织百姓开垦荒田,种植豌豆、荞麦(蝗虫不喜食),减少蝗虫的食物来源;
2. 捕杀结合:蝗虫出现时,派官吏带领百姓,用“火诱法”(夜间燃火,蝗虫扑火,再用网捕捉)和“坑埋法”(挖深坑,将蝗虫赶入坑中掩埋)捕杀;
3. 灾后救济:在各州设“义仓”,储备粮食,蝗灾过后,开仓放粮,同时给百姓贷放种子,帮助他们恢复生产。
关于漕运:
1. 整治河道:疏通汴河、洛河的淤塞段,在险要地段设“牵夫”(专门拉船的人),确保船只通行;
2. 改革运输:将“直运制”(从江南直接运到长安)改为“分段运输”(江南运到洛阳,洛阳再运到长安),减少船只损耗和延误;
3. 保障民生:规定漕运船只不得抢占民船航道,不得向沿途百姓征调物资,违者严惩。
裴行俭看到宋守节的策论时,不禁拍案叫好:“此子虽讷言,却有实学!他的对策,句句可行,比那些只知吟风弄月的才子强百倍!”
阅卷结束后,裴行俭召集考官们商议名次。有考官提议:“杜审言的诗赋天下无双,当为状元。”裴行俭却摇了摇头:“科举取士,是为了选拔能治国安民的人才,不是选拔诗人。宋守节的策论,能解百姓之困,能补朝廷之弊,状元之位,非他莫属!”
放榜那天,杜审言早早地就到了贡院外,以为自己必定是状元。可当他听到“一甲第一名:宋守节”时,整个人都僵住了——他怎么也没想到,自己竟然输给了那个“只懂农术的沉默少年”。
宋守节站在人群中,听到自己的名字时,也有些意外。他看着榜单上自己的名字,又想起了父亲的话:“做个循吏,对得起百姓。”他知道,这状元的名分,不是给他的,是给那些需要实政帮助的百姓的。
几天后,唐高宗李治在太极宫召见新科进士。李治看着站在最前面的宋守节,问道:“宋卿,你的策论里说‘分段运输’可改善漕运,朕想知道,若按此方法,每年能多运多少粮食到长安?”
宋守节低下头,小声说:“陛下,臣在巩县时,曾问过漕运的船工。据他们说,直运时,船只损耗率约三成,延误率约四成;若分段运输,损耗率可降至一成,延误率可降至一成五。按江南每年运粮一百万石计算,分段运输后,至少能多运十五万石到长安。”
李治听了,满意地点点头:“你竟连这些细节都摸清了,难得。朕就任命你为著作郎,先在史馆整理漕运和蝗灾的档案,日后再派你去地方做事。”
杜审言站在后面,听到李治的话,心里既羡慕又不服气。散朝后,他拦住宋守节,冷笑道:“你不过是运气好,遇到了重实务的主考官。若论真才实学,你不如我。”宋守节看着他,沉默了片刻,说:“才学不是用来比的,是用来做事的。若你能写出帮百姓解困的文章,那才是真才实学。”说完,便转身走了。
三、州县躬行:从潞州到滑州的“实干路”
在著作郎任上,宋守节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整理大唐建立以来的漕运和蝗灾档案。他花了半年时间,从浩如烟海的档案中,梳理出了漕运的历年损耗数据、蝗灾的高发区域和应对方法,还绘制了一张《大唐漕运路线图》,标注了淤塞段和险要段。
咸亨五年(674年)夏天,潞州(今山西长治)爆发蝗灾,灾情严重。唐高宗想起宋守节在策论中提出的治蝗对策,便任命他为潞州司马,协助潞州刺史处理蝗灾。
宋守节接到任命后,立刻动身前往潞州。抵达潞州时,蝗虫已经把地里的庄稼啃得只剩光杆,百姓们跪在田埂上,哭得撕心裂肺。潞州刺史是个文官,没见过这种场面,急得团团转:“宋司马,怎么办?百姓都要逃荒了!”
宋守节没有慌乱,他立刻召集官吏和乡绅,分成三步行动:
1. 组织捕杀:让官吏带领百姓,在田间挖深坑,傍晚时点燃火把,引诱蝗虫扑火,再将蝗虫赶入深坑掩埋。他还亲自示范“火诱法”,手把手教百姓如何操作;
2. 开仓放粮:打开潞州的义仓,给每户百姓发放粮食,同时贷放荞麦种子——荞麦生长周期短,两个月就能成熟,能解百姓的燃眉之急;
3. 安抚民心:他带着官吏,挨家挨户走访,告诉百姓:“只要我们齐心协力,一定能战胜蝗灾。朝廷不会不管大家的。”
有一天,宋守节在田间指挥捕杀蝗虫,突然晕倒在地——他已经连续半个月没睡过一个整觉了。百姓们看到后,纷纷围上来,有的给他递水,有的给他扇扇子。等他醒来时,看到身边围满了百姓,眼眶不禁红了:“让大家担心了,我们继续吧。”
经过一个月的努力,潞州的蝗灾终于得到了控制。秋天时,荞麦丰收,百姓们不仅填饱了肚子,还把多余的荞麦卖给了官府,换回了明年的种子。潞州刺史握着宋守节的手,感慨道:“宋司马,若不是你,潞州的百姓就完了。你真是个实干家!”
宋守节在潞州任上做了三年,除了治蝗,还做了两件实事:一是在潞州各县办了四所“农校”,教百姓种植高产作物;二是整顿了潞州的驿站,确保公文传递和物资运输畅通。离任时,潞州百姓自发地在城外立了一块“宋公治蝗碑”,上面刻着他的治蝗对策,供后人参考。
调露元年(679年),宋守节被调任滑州(今河南滑县)刺史。滑州是大唐的漕运重镇,汴河穿城而过,负责将江南的粮食运往洛阳和长安。但当时的滑州漕运,存在两个大问题:一是河道淤塞,船只通行困难;二是漕运官贪腐,常常克扣船工的工钱,甚至抢夺百姓的物资。
宋守节到任后,先去汴河考察。他乘着小船,沿着汴河走了三天,摸清了淤塞的地段和原因——主要是上游的泥沙淤积,以及沿岸百姓倾倒的垃圾。他立刻组织士兵和百姓,疏通河道,还在沿岸设立了“垃圾站”,禁止百姓往河里倒垃圾。
然后,他开始整顿漕运官。他查出有三名漕运官克扣船工工钱,还抢夺百姓的粮食,当即把他们押入大牢,上报朝廷请求严惩。同时,他制定了《滑州漕运章程》,明确规定:“漕运官不得克扣工钱,不得抢占民船,不得征调百姓物资,违者杖责八十,情节严重者流放三千里。”
有一次,一个漕运官仗着自己是裴行俭的远亲,拒不执行章程,还当众辱骂宋守节。宋守节毫不留情,下令将他杖责八十,然后上报朝廷。裴行俭接到奏报后,不仅没有责怪宋守节,反而称赞他:“守节能执法如山,不愧是我选拔的状元!”
在宋守节的治理下,滑州的漕运很快就恢复了畅通。当年冬天,运往长安的粮食就比往年多了二十万石。唐高宗接到奏报后,龙颜大悦,下旨嘉奖宋守节:“宋卿治漕有功,赐绢百匹,钱五十贯,可荫一子入国子监读书。”
宋守节把朝廷赏赐的绢和钱,都分给了滑州的船工和百姓。有人问他:“大人,这是陛下赏赐给您的,您为何要分给别人?”他笑着说:“漕运能畅通,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,是船工们辛苦劳作的结果,是百姓们支持的结果。这赏赐,本该属于他们。”
四、默然归老:巩县私塾里的“最后传承”
永淳元年(682年),宋守节四十四岁。这年冬天,他的父亲宋谦去世,他按照礼制,回乡丁忧。丁忧期满后,武则天已经临朝称制,朝堂局势变得复杂起来。有人劝宋守节回长安做官,说不定能得到重用;也有人劝他投靠武则天的亲信,谋求高位。
宋守节却摇了摇头:“我不懂朝堂争斗,也不想卷入其中。百姓需要的是能做事的官,不是会争斗的官。”他向朝廷上书,请求致仕,回到巩县老家。
回到宋家村后,宋守节接手了父亲当年创办的私塾,免费招收贫寒子弟。他教学生,不教华丽的诗文,只教三样东西:一是《周礼》和《汉律》,教他们懂礼法、明是非;二是《氾胜之书》和《齐民要术》,教他们懂农术、能谋生;三是“讷言敏行”的道理,教他们少说空话、多做实事。
每天清晨,宋守节都会带着学生去田间劳作,让他们体验农耕的辛苦;午后,就在私塾里讲课,结合自己在潞州、滑州的经历,给学生们讲“如何治蝗”“如何修渠”“如何断案”。有学生问他:“先生,您是状元,做过刺史,为什么还要回来教我们种地?”他摸了摸学生的头,说:“种地能养人,读书能育人。若能既懂种地,又懂读书,将来不管是做官还是务农,都能做个有用的人。”
垂拱二年(686年),杜审言因得罪武则天的亲信,被贬为吉州司户参军。路过巩县时,他特意去拜访宋守节。此时的杜审言,早已没有了当年的狂傲,看到宋守节在田间带着学生劳作,不禁感慨道:“守节,当年我不服你,如今才明白,你做的事,比我写的诗有意义得多。”
宋守节请他到家里做客,给他端上一碗粗粮饭:“审言,我这里只有粗茶淡饭,你别嫌弃。”杜审言接过饭碗,大口吃了起来:“这饭比我在长安吃的山珍海味还香。守节,我现在才明白,‘才学’不是用来炫耀的,是用来帮人的。”
两人聊了很久,从当年的春闱,到后来的仕途。临走时,杜审言对宋守节说:“守节,若有机会,我还想跟你一起,为百姓做些实事。”宋守节点点头:“只要有心,什么时候都不晚。”
永昌元年(689年),宋守节五十岁。这年秋天,他得了重病,卧床不起。学生们都来看他,他拉着学生们的手,断断续续地说:“我这一生,没做过什么大事,也没留下什么名声,但我不后悔。因为我记住了父亲的话,做了个‘循吏’。你们以后,也要记住‘讷言敏行’,不管做什么,都要对得起自己,对得起百姓。”
这年十一月,宋守节在睡梦中安详离世。他去世后,学生们和宋家村的百姓一起,把他葬在了洛水畔的父亲墓旁。没有豪华的墓碑,只有一块简单的石头,上面刻着“宋公守节之墓”六个字。
宋守节去世后,关于他的记载越来越少。《旧唐书》《新唐书》里都没有他的传记,只有在《登科记考》和《唐才子传》(杜审言传)里,留下了“咸亨四年状元,与杜审言同榜”的零星记载。后世的史学家,因为找不到更多关于他的事迹,只能把他归为“事迹不详”的状元。
可在巩县、潞州、滑州的百姓心里,宋守节从未被忘记。每年的清明节,都会有百姓到他的墓前祭拜;潞州的“宋公治蝗碑”,虽然历经千年风雨,字迹却依旧清晰;滑州的漕运故道旁,还流传着他整顿漕运的故事;他当年创办的私塾,后来发展成了巩县的“宋公书院”,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务实的读书人。
有人说,宋守节是个“被遗忘的状元”,可他自己或许从未想过要被记住。他用一生践行了“讷言敏行、务实安民”的誓言,用一个状元的身份,做了最平凡也最伟大的事——为百姓办实事。
如今,在巩县的宋公书院里,还挂着一幅宋守节的画像。画像上的他,穿着朴素的儒衫,手里拿着一卷《氾胜之书》,眼神平静而坚定。每当有学生来书院读书,先生都会指着画像,给他们讲宋守节的故事:“这位状元郎,没有写下流传千古的诗文,却用一生告诉我们:读书人的价值,不在于名满天下,而在于脚踏实地,为百姓做事。”
这,就是宋守节——一个与杜审言同榜的状元,一个用实干诠释“状元”真谛的儒者。他的故事,或许没有那么多传奇色彩,却在大唐的烟火气里,写下了最动人的一笔。
- 上一篇:唐永徽元年榜眼记:被时光模糊的状元吴师道
- 下一篇:刻在时光里的爱情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