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轼笔下那些动人心弦,让人百读不厌的古诗词,哪一句是您的最爱

发布时间:2025-10-13 21:12  浏览量:6

从《诗经》“关关雎鸠”的婉转咏叹,到楚辞“上下求索”的赤诚叩问;

从唐诗“大漠孤烟”的雄浑壮阔,到宋词“杨柳岸晓风残月”的婉约深情,

古诗词如一条奔流千年的长河,载着华夏文明的风骨与温情,滋养着代代国人的心灵。

在这条长河里,有一颗璀璨的星辰,跨越九百年时光依旧熠熠生辉——他便是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,被后世誉为“千年第一才子”的苏轼。

他的词,既有“大江东去”的豪迈,亦有“但愿人长久”的温柔;既有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的豁达,亦有“十年生死两茫茫”的深情。

那些蘸着人生起落写就的字句,早已刻进民族的记忆,成为我们心中百读不厌的经典。

一、家国情怀:藏在笔墨里的赤子丹心

苏轼的家国情怀,不是空泛的呐喊,而是融入仕途沉浮里的执着,藏在对苍生的牵挂中,哪怕身处逆境,也从未褪色。

1. “会挽雕弓如满月,西北望,射天狼。”——《江城子·密州出猎》

这是苏轼任密州知州时写下的词句。

彼时他虽远离朝堂中枢,却未放下报国之志。一次出猎,他看自己左手牵黄犬、右手托苍鹰,随从们一身猎装疾驰在原野,忽然生出“少年狂”——他想把雕弓拉得像满月一样,朝着西北方向,射向那象征西夏侵扰的“天狼星”。

这不是一场普通的狩猎,是文人藏在骨子里的英雄梦:他渴望披上铠甲,奔赴边疆,为家国驱散狼烟,护百姓安稳度日。词里的“挽弓”“射天狼”,是他对家国最炽热的告白,哪怕仕途坎坷,那颗保家卫国的赤子心,始终如少年般滚烫。

2. “鬓微霜,又何妨!持节云中,何日遣冯唐?”——《江城子·密州出猎》

同样是密州出猎的心境,苏轼摸着自己鬓角新生的白发,却笑着反问“又何妨”。他想起汉代的冯唐,曾受汉文帝派遣,持符节去云中郡赦免魏尚,让其重新领兵御敌。

此刻的他,多希望朝廷也能派“冯唐”来,带着符节召自己回去,哪怕鬓角染霜,也愿为家国再拼一场。这不是对衰老的妥协,是“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”的豪情。

他把对仕途的期盼,对家国的牵挂,都藏在这一句追问里,让我们看到,真正的家国情怀,从不是少年专属,而是历经沧桑后,依旧未改的初心。

二、骨肉亲情:藏在岁月里的温柔牵挂

苏轼的笔下,亲情从不是浓墨重彩的铺陈,而是藏在对弟弟的思念、对亡妻的惦念里,淡却绵长,读来让人心头一暖。

1. 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”——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

宋神宗熙宁九年,苏轼在密州任上,恰逢中秋。

他举杯望月,忽然想起了远在济南的弟弟苏辙。自两人分别,已有七年未曾团聚。望着这轮照遍天涯的明月,他忽然释然:人世间的离别本是常态,与其为不能相见而伤感,不如祝愿亲人平安长久,即便相隔千里,也能共赏这一轮皎洁的明月。

这不是简单的自我宽慰,是把对弟弟的思念,化作了对所有亲人的祝福。如今每到中秋,我们抬头望月亮,总会想起这句词——原来跨越千年,对亲人最朴素的期盼,从来都是“平安”与“共赏”。

2. “与君世世为兄弟,更结来生未了因。”——《狱中寄子由》

这首诗写于乌台诗案最凶险的时刻。

彼时苏轼被关押在御史台狱,生死未卜,前路茫茫,唯一牵挂的便是弟弟苏辙。他在狱中提笔,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,没有哀叹自身的遭遇,只一心想与弟弟定下“世世为兄弟”的约定——这辈子的手足情分还不够,还要在来生继续续写未竟的缘分。

字字句句都不是刻意的煽情,却是将生死置之度外后,最纯粹的亲情告白。他知道自己此劫难料,便用“来生未了因”的期许,消解弟弟的担忧,也安放自己对亲情的眷恋。

这份“不求今生圆满,但求来世相伴”的深情,让我们读懂:真正的手足之情,从不是朝夕相伴的热闹,而是哪怕身处绝境,也愿用余生甚至来生,守住这份血脉相连的牵挂。

三、缠绵爱情:藏在时光里的深情难忘

苏轼写爱情,没有浓情蜜意的堆砌,却以最朴素的笔墨,写尽了生死不离的深情,让千年后的我们读来,依旧心动。

1. “十年生死两茫茫,不思量,自难忘。”——《江城子·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》

这是苏轼为亡妻王弗写下的悼亡词。

妻子王弗去世十年,苏轼走过了宦海沉浮,经历了颠沛流离,可对妻子的思念,却从未因时光流逝而变淡。

他说“不用刻意去想,也从来没有忘记”——就像刻在骨子里的印记,哪怕日常被琐事填满,某个瞬间,她的身影还是会突然浮现。

这不是简单的思念,是把一个人刻进了生命里。十年生死,茫茫相隔,可爱从未被阻隔,这份“不思量自难忘”的深情,让我们懂得,真正的爱情,是跨越生死的牵挂。

2. “笑渐不闻声渐悄,多情却被无情恼。”——《蝶恋花·春景》

暮春时节,苏轼在花园里散步,看见一个少女在扑蝶,笑声清脆如铃。

少女追着蝴蝶跑远了,笑声渐渐消失,只留下他站在原地,心里竟生出一丝怅然。这不是单恋的伤感,是对“美好易逝”的轻叹——就像春天会过去,蝴蝶会飞走,少女的笑声也会消散,可正是这份“短暂”,让此刻的美好更显珍贵。

词里的“多情”,是对世间所有美好事物的珍视,这份细腻的心思,让我们看到,苏轼不仅有“大江东去”的豪迈,亦有对小情小景的温柔感知。

四、深厚友情:藏在相知里的彼此慰藉

苏轼的友情,是困境中的相互扶持,是离别时的豁达宽慰,哪怕相隔千里,也能心意相通。

1. “人生如逆旅,我亦是行人。”——《临江仙·送钱穆父》

钱穆父是苏轼的挚友,两人同遭贬谪,又在途中相遇,相伴一段后再次分别。

苏轼送他时,没有哭哭啼啼的伤感,只写下“人生就像一座旅店,我们都是匆匆过客”。他想告诉朋友:既然我们都是天地间的行人,就不必为离别难过,珍惜曾经的相伴,期待未来的重逢就好。

这不是对离别的冷漠,是历经沧桑后的通透——真正的友情,从不是朝夕相伴,而是哪怕天各一方,也能彼此理解,彼此宽慰。

2. “休对故人思故国,且将新火试新茶。诗酒趁年华。”——《望江南·超然台作》

苏轼任密州知州时,登上超然台,望着眼前的春景,忽然想起了远方的朋友和故乡。

可他没有沉浸在思念里,反而劝自己:别对着老朋友思念故乡了,不如点上新火,煮一壶新茶,趁着年华正好,写诗饮酒,享受当下。

这不是对友情的淡忘,是他想把积极的心态传递给朋友——人生总有离别与遗憾,可与其沉湎过去,不如珍惜当下,带着朋友的牵挂,好好生活。

这份豁达,正是友情最温暖的模样。

五、思乡情:藏在心底的故园牵挂

苏轼一生颠沛流离,贬谪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,可对故乡的牵挂,却从未因距离而变淡,藏在他的笔墨里,淡却深沉。

1. “试问岭南应不好,却道,此心安处是吾乡。”——《定风波·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》

朋友王定国被贬岭南,他的侍妾寓娘随行。

苏轼问寓娘:“岭南应该很苦吧?”寓娘却回答:“只要心里安定,哪里都是故乡。”苏轼听后深受触动,写下了这句词。

这不是对故乡的淡忘,是历经漂泊后的通透——他一生被贬多地,从密州到黄州,从惠州到儋州,可他渐渐明白,故乡不仅是地理上的坐标,更是心里的安定。

只要心里有牵挂,有热爱,哪怕身处异乡,也能把他乡当故乡。

2. “此身如传舍,何处是吾乡。”——《临江仙·送王缄》

王缄是苏轼的同乡,也是他的表兄。

表兄要回故乡眉山,苏轼送他时,忽然生出感慨:自己的身体就像驿站,来来往往,漂泊不定,哪里才是我的故乡呢?

这不是对漂泊的抱怨,是对故乡最真切的牵挂。他一生都在赶路,可心里最念的,还是故乡的山山水水,是童年时的记忆。

这句词里的迷茫,藏着他对“归处”的渴望,也让我们读懂了,每个漂泊在外的人,心里都装着一个故乡。

六、生命哲思:藏在岁月里的通透与豁达

苏轼的一生,历经乌台诗案、多次贬谪,可他从未被困境打垮,反而在苦难里悟出了生命的智慧,写进词里,启迪着千年后的我们。

1. “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”——《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》

一次途中遇雨,同行的人都狼狈躲雨,苏轼却拄着竹杖、穿着芒鞋,在雨中慢慢走。他觉得,这样的行走,比骑马还轻快。他笑着问“谁怕呢”,一件蓑衣就能任凭风吹雨打,过好这一生。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淋雨,是他对人生的态度:人生就像一场雨,有晴有阴,有雨有风,与其抱怨,不如坦然接受。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难,只要心态从容,就能“轻胜马”,笑着往前走。这份豁达,正是生命最珍贵的智慧。

2.“谁道人生无再少?门前流水尚能西!休将白发唱黄鸡。”——《浣溪沙·游蕲水清泉寺》

苏轼在清泉寺看到门前溪水向西流淌,忽然生出感慨:谁说人生不能回到年少时光?门前的流水尚且能向西奔流,何况我们呢!不要对着白发感叹时光流逝。

这不是对岁月的盲目乐观,是对生命的积极认知——时光虽不可逆,但心态可以年轻;年岁虽长,但仍能保有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理想的追求。

这份“不服老、不认输”的心态,让我们懂得:生命的意义,从不是被年龄定义,而是始终保持向前的勇气。

七、人生喟叹:藏在时光里的真实与深刻

苏轼的人生喟叹,没有无病呻吟的矫情,而是历经沧桑后的真实感悟,写尽了人生的无常与珍贵。

1. “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。”——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

苏轼站在赤壁古战场,想起周瑜“羽扇纶巾,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”的英姿,再看自己的一生,觉得“人生就像一场梦”。

周瑜的辉煌已成过去,自己的坎坷也终将成为历史。于是他举起酒杯,洒向江月,祭奠这短暂又无常的人生。

这不是消极避世,是对人生的清醒认知:哪怕再辉煌,也终会过去,不如以豁达的心态面对。这份释然,让我们懂得,不必太在意得失,珍惜当下才是最重要的。

2. “世事一场大梦,人生几度秋凉?”——《西江月·世事一场大梦》

秋夜的苏轼,从梦中醒来,看着窗外的月色,忽然生出感慨:世事就像一场大梦,人生又能经历几次秋凉呢?

这不是对人生的悲观,而是想通了:人生短暂,不必纠结于功名利禄,不必计较于琐事烦恼,要珍惜当下的每一刻。就像秋天的凉,虽然萧瑟,却也有桂花的香、明月的清,只要用心感受,就能发现其中的美好。

这份感悟,让我们明白,人生的意义,从来不是追逐虚无的功名利禄,而是感受每一个真实的当下。

八、至理名言:藏在笔墨里的智慧与启发

苏轼的词里,藏着许多人生智慧,没有空洞的说教,却以朴素的语言,给我们以启发,让我们受益终身。

1. “博观而约取,厚积而薄发。”——《稼说送张琥》

苏轼在送友人张琥时,以种田为喻,写下了这句话。

他说,种田要先广泛观察、积累经验,然后才能有所收获;学习也是如此,要广泛阅读、积累知识,然后才能精准地表达和运用。

这不是简单的比喻,是对成长的智慧:无论学习还是工作,都不能急于求成,要先“博观”“厚积”,再“约取”“薄发”。

如今我们常说“积累很重要”,其实早在千年之前,苏轼就已道破了其中的真谛。

2. 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”——《题西林壁》

苏轼游庐山时,从不同角度看庐山,看到的景色都不一样。

他忽然明白: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,是因为自己就在庐山里面。这不是在写庐山,而是在写人生——很多时候,我们之所以看不清事情的真相,是因为深陷其中,被情绪、被利益蒙蔽了双眼。

只有跳出“此山”,以旁观者的视角看待问题,才能看清本质。这句诗里的智慧,至今仍能给我们启发:遇到困境时,不妨换个角度,或许就能豁然开朗。

苏轼的词,就像一面镜子,照见了人生的悲欢离合,也照见了生命的通透豁达。

他以一生的起落,写就了这些动人心弦的词句,让我们在“大江东去”里感受豪迈,在“但愿人长久”里感受温暖,在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里感受豁达。

这位九百年前的才子,用笔墨为我们留下了最珍贵的礼物,让我们在每一次诵读里,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答案。那么,在苏轼的词句里,哪一句,是你心中的最爱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