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轼的诗与远方

发布时间:2025-10-13 14:06  浏览量:7

当我们轻轻翻开历史的长卷,在北宋那璀璨的文化星河中,有一颗最为耀眼的星辰,他就是苏东坡。提起苏东坡,那一句句脍炙人口的诗词便如潺潺溪流,在我们的心田缓缓流淌。有人想起他笔下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的温柔,那是在月圆之夜对亲人、友人深深的思念与美好祝愿,仿佛能穿越时空,让相隔千里的人们心灵紧紧相依;有人念着“大江东去,浪淘尽”的豪迈,那磅礴的气势,如奔腾不息的江水,裹挟着历史的风云,将英雄豪杰的故事一一诉说;还有人忘不了“日啖荔枝三百颗”的豁达,那乐观的心态,在困境中依然能发现生活的乐趣,让人不禁为之动容。这位北宋大文豪的一生,恰似一场跌宕起伏、精彩纷呈的大戏,得意时鲜衣怒马,宛如璀璨的流星划过天际,闪耀着夺目的光芒;失意时踏雨而行,在风雨中独自坚守,那份坚韧与从容令人敬佩不已。而他的诗词,正是这场波澜壮阔人生最好的注脚,每一首都蕴含着他的喜怒哀乐、壮志豪情。

苏东坡二十出头便已名满天下,宛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,照亮了北宋的文坛。嘉祐二年,21岁的他和弟弟苏辙一同赴京赶考,那是一场汇聚了天下才子的盛会,竞争异常激烈。在考场上,苏东坡文思泉涌,一篇《刑赏忠厚之至论》如同一颗重磅炸弹,惊艳了主考官欧阳修。欧阳修读罢此文,对苏东坡的才华赞不绝口,连皇帝都忍不住夸赞他“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”。这时候的他,是意气风发的少年郎,眼神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与渴望。他仿佛看到了一条康庄大道在自己的面前徐徐展开,等待着他去尽情驰骋。他写下《和子由蚕市》,用“蜀人衣食常苦艰,蜀人游乐不知还”生动地描绘了家乡的热闹景象。字里行间都是少年人的轻快与活泼,那欢快的节奏,就像一首动听的歌谣。那时的他,如同一只初出茅庐的雏鹰,对广阔的天空充满了向往,还不知道人生的风雨,正在不远处悄然等着他。

34岁这年,苏东坡迎来了人生第一次重大转折。他因反对王安石变法,触动了朝中一些人的利益,被贬到杭州做通判。离开京城的那天,正值秋季,秋风瑟瑟,落叶飘零,仿佛也在为他的遭遇而悲伤。然而,他并没有沉溺于伤感之中,而是以一种豁达的心态,把目光投向了杭州的山水。在西湖边,他漫步其间,感受着微风的轻抚,欣赏着湖光山色的美景。他写下“水光潋滟晴方好,山色空濛雨亦奇。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妆浓抹总相宜”。别人看西湖,只觉得风景美轮美奂,而他却独具慧眼,把西湖比作西施。晴时的西湖,波光粼粼,明媚动人,如同西施盛装打扮,光彩照人;雨时的西湖,云雾缭绕,朦胧神秘,恰似西施淡妆素裹,别有一番韵味。这哪里是单纯地写西湖?分明是他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:环境变了,心态不变,无论身处何种境地,都能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,再寻常的风景,也能读出诗意。

可命运的考验并未就此停止,反而如同汹涌的潮水,一波接着一波向他袭来。44岁时,“乌台诗案”爆发,这是一场几乎让他丢掉性命的灾难。他因诗中一句“根到九泉无曲处,世间惟有蛰龙知”被诬“讥讽朝政”,一时间,他陷入了绝境。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对他进行了疯狂的弹劾和攻击,他被关进了监狱,遭受着身心的双重折磨。出狱后,他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,一个有名无实的小官。初到黄州时,他住在破旧的驿站里,夜晚,窗外风雨交加,那风声、雨声仿佛是命运的叹息。他看着窗外的风雨,心中满是孤独和迷茫,写下“拣尽寒枝不肯栖,寂寞沙洲冷”。此时的他,就像一只找不到归宿的孤雁,在黑暗中独自徘徊,心中充满了无助和凄凉。

但苏东坡从不是一个会被轻易打垮的人。他在困境中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乐观的精神。他在黄州东边的山坡上开垦了一块地,自号“东坡居士”。从此,他过上了田园生活,种稻、酿酒、做东坡肉。他把每一项劳作都当作是对生活的热爱,把苦日子过出了滋味。某天,他和朋友出门遇雨,别人都狼狈地躲雨,而他却拄着拐杖,不紧不慢地慢慢走,还随口吟出“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”。雨打在树叶上沙沙作响,可他偏不听、不躲,竹杖草鞋在他眼中比骑马还要自在。这“一蓑烟雨”,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雨,更是他人生里的挫折与委屈;而“任平生”三个字,便是他最硬的骨气,不管前路有多少艰难险阻,他都能从容走过。

59岁这年,苏东坡被贬到更远的惠州。岭南在当时是蛮荒之地,条件十分艰苦,朋友都为他的遭遇感到难过。然而,他却以一种超乎常人的豁达心态,写下“罗浮山下四时春,卢橘杨梅次第新。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”。在他眼里,这里没有苦,只有吃不完的荔枝、赏不尽的春光。他用心去感受这片土地的美好,把困境当作是一种别样的人生体验。后来他又被贬到海南儋州,那时的海南更是“鸟飞犹是半年程”的绝境,仿佛被世界遗忘在了角落。但他没有丝毫的抱怨,而是教当地人读书、种稻,积极融入当地的生活。他笑着说“我本儋耳氏,寄生西蜀州”,把他乡当故乡,把绝境过成诗,这便是苏东坡的豁达,一种超越了世俗苦难的豁达。

六十五岁时,苏东坡终于被召回京城。然而,命运似乎跟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,走到常州,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。临终前,朋友问他还有什么遗憾,他笑着摇头:“问汝平生功业,黄州惠州儋州。”别人都以为他会炫耀年轻时的功名,可他最难忘的,却是三次被贬的日子。因为正是那些艰难的时光,让他从“苏东坡”变成了更从容、更通透的“东坡居士”。那些挫折和磨难,如同烈火,锻造了他坚韧的品格;如同清泉,滋润了他豁达的心灵。

苏东坡的一生,起起落落,充满了坎坷与艰辛,但他却始终带着一份“人间有味是清欢”的通透。他的诗词里,没有怨天尤人,只有对生活的热爱。得意时,他写“大江东去”,抒万丈豪情,仿佛要把心中的壮志都倾诉给这滔滔江水;失意时,他写“一蓑烟雨”,显坦荡胸怀,在风雨中坚守着自己的信念。直到今天,我们读他的诗,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穿越千年的温暖。就像他说的,人生哪有那么多一帆风顺?不如学他,带着竹杖芒鞋,笑对一蓑烟雨,把日子过成诗,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诗意与远方。(王仕彬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