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末的一首《归田》,首联开宗明义,颈联则显得无理而妙
发布时间:2025-10-13 08:18 浏览量:6
古往今来,出仕与归隐就像人生路上的岔口,一边是误落尘网的案牍劳形,一边是回归自然的林泉寄傲。多少才子困于朱门紫绶,却感觉官舍如囹圄;多少雅士回到竹篱茅舍,便能在清幽氛围中化解心中烦忧。
仕途如艰难崎岖的羁旅,束缚了渴望自由的心灵;隐居似笼中鸟儿放飞,释放了纯真的本性。二者相较,并非只是在意简单的得失,而是对人生价值的深入思考。下面分享明末的一首《归田》,首联开宗明义,颈联则显得无理而妙。
归田
明末清初 · 汪琬
试将朝市校林泉,得失分明莫怅然。
吏牒何如书绕架,官衫未胜褐装绵。
猿雏侍立当胥史,榆荚飞来算俸钱。
若使宦游身便老,也应追悔不归田。
汪琬,江苏苏州人,他的一生经历了明亡清兴的历史巨变。早在明代崇祯末年,汪琬就已展露才名,却因明亡而未能及早入仕;清朝顺治十二年,他以举人身份被授予刑部主事,后迁郎中。然而汪琬却由于受到他人牵连,罢官归里,开始了他的第一段归隐生活。
在田园生活多年,汪琬潜心治学,并主持尧峰书院。他喜欢与文人雅士交游,创作了大量诗文。康熙九年清廷开设博学鸿词科,汪琬被举荐应试,授翰林院编修,参与修撰《明史》。不过两年之后,他以病为由辞官,从此彻底告别了仕途,此后隐居太湖之滨,直至终老。
这首诗创作于作者晚年,历经两次出仕和两次归隐,作者对宦途与田园的差异有了切身体会,于是赋诗抒怀。文中没有激烈的情感宣泄,却以层层对比的笔触,道尽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笃定,以及对短暂仕途的反思。
起首两句开宗明义,表达出内心的释然之意。汪琬试着把官场与田园进行比较,得失清楚,不必因此心感怅然。作为明代遗民,汪琬选择了不同于顾炎武、黄宗羲等人的激进主张,也没有完全依附清廷的官僚。
他虽然曾经入仕,却又能主动退出,然后将目光转向田园与学术,充分展现出一种善于取舍、勇于进退的从容。“莫怅然”三字,显示出一种豁达和理性的态度。
接下来的两句,承接首联的“校林泉”,进一步阐述作者的观点。官府的公文,哪能比得上满架的书籍;宽大的官服,又怎能胜过暖和的棉衣。
“吏牒”指官府的公文、案卷,象征了官场生活,代表着繁琐、束缚与责任;“书绕架”则是田园书房的景象,代表着知识、自由与精神的充实。
近代学者钱仲联在《清诗纪事》中指出:汪钝翁诗多写日常情事,平淡中见真意,其归田诸作非徒咏田园之乐,实乃对仕宦生涯的反思。这一观点指出了这首诗的主旨并非逃避,而是重新寻求自己的生命价值。
颈联富有诗趣,值得称赞。小猿侍立在身旁,权当衙门里的小吏;榆荚飘飞过来,姑且比作朝廷的俸禄。一般的官员身边总有胥史侍奉,负责处理琐碎事务;而在田园生活中,猿雏侍立在旁,虽然不能办事,却也不会带来尔虞我诈,反而多了一份恬静。
“榆荚”即榆树的果实,形状似钱,俗称榆钱。作者将飘飞的榆荚比作“俸钱”,可谓无理而妙,更是蕴含深意:俸禄是对官员付出的回报,但也意味着被束缚;榆荚虽无实际价值,却象征着自然的馈赠,无需付出任何代价。作者化俗为雅,通过奇特的想象,展现出将田园生活的超脱与趣味,并进一步强化了田园优于官场的观点。
结尾再次重申作者的观点,倘若为官终老,却又漂泊一生,那时就会追悔当初没有早点回归田园。汪琬曾经两次出仕,最终却选择彻底归田,正是因为他看清了宦游的本质,即便在官场中终老,也无法获得内心的安宁与满足,反而会因错失田园的自由而追悔。
作者语气委婉,态度坚定,既呼应了首联的“莫怅然”,又使得全诗的论证更加完整,从正面对比到反面假设,层层递进,让归田的选择显得无比笃定。透过这首诗的简洁文字,人们应该认识到作者并非愤世嫉俗的隐士,而是经过理性思考、主动选择人生方向的雅士,他对仕途的厌倦,正是源于对自由的追求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