皇甫谧:为给自己治病减轻病痛,他如何硬是把自己学成针灸鼻祖?
发布时间:2025-10-13 07:00 浏览量:6
晋武帝平吴后的太康年间(281-289),政治上比较安定,文人学士争着歌功领德,作品盛极一时,后人称之为“太康文学”。其代表人物有一左(左思)、二陆(陆机、陆云兄弟)、二潘(潘岳、潘云叔侄)、三张(张载、张协、张亢)。
大约在282年(平吴后的第三年),洛阳的人们争着买纸。
原来有一个叫左思(250-305)的文人,写了著名的《三都赋》,大家都说《三都赋》写得太好了,纷纷传抄。古代纸张的产量不大,由于许多人抢着买纸抄赋,引起纸张奇缺,纸价飞涨,贩卖纸张的商人都发了财。
“赋”是一种文体,兼有诗歌与散文的性质,极讲究文采与韵节。据说最早的赋是战国荀卿的《赋篇》,到汉代才形成特定的文体而风行一时。汉魏时代,诗和赋是文质并重的,但晋初转向追求形式。“太康文学”特别注意用词、练句、对偶和音节。魏晋时期一般写短赋,像左思那么长达一万多字的《三都赋》是极少的。
这左思是怎么的一个人呢?看看三都赋写的那么美,其实他却长得又怪又丑;据说走到街,还有人对他吐唾沫。
这个左思说起话来,是个结巴,但他写的《三都赋》,却辞藻壮丽,铿锵有声。左思门第不高,母亲早死。父亲左熹原来是一个小吏,以后升为太原相、弋阳太守。左思幼年时不很聪明,学过书法、音乐和兵法,都没有什么成就。他父亲看他似乎没有什么出息,曾对友人说:“一代不如一代,他还不及我年轻时有点能耐。”
这话对左思刺激很大,他发起狠来,一头钻进书里刻苦攻读。他是临淄人,这个地方是过去齐国的都城,他用一年时间写了一篇《齐都赋》,亲友们看了都叫好,这一下把他乐坏了。
他认为“只要功夫深,铁杵磨成针”的道理千真万确,下定决心在《齐都赋》的经验上,来一个“不鸣则已、一鸣惊人”。邺、成都、建业是三国鼎立时魏、蜀、吴的都城,是这三国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,他便着手写起《三都赋》来。
272年,晋武帝听说左思的妹妹左棻,是个举世无双的女才子,把她召进宫去封为修仪,又进位贵人(都是嫔妃的称号)。左思在左棻进宫后,把家搬到了洛阳。他决心写好《三都赋》,但又感到自己所见所闻不博,便向朝廷提出,要求当一名管理图籍和著作事务的秘书郎。晋武帝随即同意了。
这样,凡是朝廷里收藏的有关这三个都城的图籍和资料,他可以随心所欲地阅读和钻研。左思一心要把《三都赋》写好,他不但趴在书案上想,吃饭喝茶时也想,洗脸洗澡时也想,走路散步时也想,梦中也想。
他在饭案、床头、厕所以及亭园楼台边,都放着笔墨纸砚。只要脑子一闪,得到一个妙句或一个好词,就赶紧记下来。吃饭时想到,就把碗筷放下来改写;半夜里想到,就点起油灯来修饰。这样花了整整十年,惊人的《三都赋》终于被名声不大的左思写出来了,正像鸡窝里飞出一只金凤凰,《三都赋》是由《蜀都赋》、《吴都赋》、《魏都赋》三篇独立而又相联结的赋组成的。
赋中有三个假设人物:东吴王孙、西蜀公子、魏国先生,通过他们相互之间的倾诉,写出三个名都的概况、历史、特产、风土人物和各自的政治、军事、经济、文化面貌。
例如记蜀中特产:“旁挺龙目(即龙眼),侧生荔枝(后世即以“侧生”作为荔枝的代称),布绿叶之萋萋,结朱实之离离。”
还有关于天然气的宝贵纪录:“火井沈荧于幽泉,高焰飞煽于天垂(即埵)。”蜀都赋最后又概括成都的形势说:“至于临谷为塞,因山为障。峻姐塍埒,长城豁险、吞若巨防。一人守隘,万夫莫向,公孙跃马而称帝,刘宗下辇而自王。由此言之,天下孰尚?故虽兼诸夏之富有,犹未若兹都之无量也。”大意是讲:成都据山川之险,王莽时期的公孙述在这儿割据称帝,汉朝宗室刘备进城就自立为王。
从这些情况说来,天下哪一块地方能胜过它?中原的城市虽然都很富庶,但都不及这成都无可限量!
《三都赋》开始问世时,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。于是左思找著名的学者皇甫谧去品题。皇甫谧高兴地为《三都赋》作了序。著作郎(掌编纂国史)张载为魏都赋作了注解。中书郎刘逵为其他二赋作了注解,尚书郎卫权为《三都赋》写了略解。这样一来,《三都赋》立即蜚声文坛。
司空张华读后赞叹说:“这赋同班固的《两都赋》、张衡的《西京赋》完全可以媲美。”张华位高望重,他这么一说,豪家贵室竞相传抄《三都赋》,于是洛阳城内纸阶顿时高涨。成语“洛阳纸贵”,就是这样来的。
在西晋文坛最著名的要算陆机(261-303),他的文才富瞻、人称“陆才如海”。他原本也想写《三都赋》听说左思也有这个打算,哈哈大笑,写信给他的弟弟陆云说:“有一个粗野的北方人左思、居然想写三都赋,真是异想天开!等他写出来给我们盖盖酒坛吧!”
陆机的《三都赋》还没写成,“盖酒坛”的大话已经传开了。后来陆机读了左思的赋后,惊叹不已,也就搁笔不写了。
《三都赋》问世,虽然一时轰动了洛阳城,但它的内容还是摆脱不了铺张堆砌词藻和文人雅士的俗套,因此在文学史上的评价却并不太高。可是它记述的事物,大体上是真实的,后人从而可以推知三国后期经济等状况,弥补史料的不足。左思的一些诗歌却写得非常出色。他的诗流传到现在的虽然只有十四首,但大都表达了他的志气:在为困苦所迫时不奴颜卑膝,在孤寂难耐时不攀附献媚。
当时门阀制度严格得很,出身寒微的人、在仕途中经常受到压抑。晋武帝在选拔和使用人才方面、还是沿袭曹丕时所创立的“九品中正法”把有才能的人分为九等,朝廷按等级委派这些人做官。
可是掌握评定等级、推荐官吏大权的,是在州的大中正和郡的中正手里。这些中正照例都是本地的世族大家,因而评定等级的真正标准不是才能的大小,而是门第的高低,以致造成了“上品无寒门,下品无世族”。许多有识之士如司空卫瓘、议郎段灼等人,都曾上书抨击“九品中正”的祸害。特别是尚书左仆射刘毅、他说:这样评选官员,只能造成“人物难知、爱憎难防、情伪难明”的坏结果。他还列举了“九品中正”的八大罪状,要求废除这个制度。
晋武帝是靠着世族大家的支持,禅代魏帝上台的,“九品中正”共维护世族大家的命根子,他怎么能砍掉它呢?
有抱负的左思虽然父亲当过太守,妹妹做了晋武帝的贵人,但原来的门第不是世家大族。因此他固然才华横溢,名声很大,仍是始终得不到重用。他对这种社会现象愤愤不平,因为他没有机会施展才能,不能建立功业。
他的《咏史》诗名为咏史,实际上是针对现实,抒写自己的怀抱和愤慨的。
其中首写道:
“郁郁涧底松,离离山上苗,以彼径寸茎,荫此百尺条。世胄蹑高位,英俊沉下僚。地势使之然,由来非一朝。…”
左思同皇室权贵们愈来愈疏远,以后他不愿为官,在家读读书、写写诗赋,又从洛阳迁到冀州居住,悒悒不得志而病死。
晋初人才辈出。在文化艺术方面,除了左思、陆机等一批文学家外,还有许多人在其他领域内作出了贡献。
历史上,祖孙三代分别在三个朝代、做同一职务的大官,这是少有的。
裴秀((224-271)及其祖、其父却是这样。裴秀是河东闻喜(今属山西)人,他的祖父裴茂做过东汉的尚书令,他的父亲裴潜做过魏朝的尚书令,他自己做了晋初的尚书令。在东汉,尚书令直接对皇帝负责,是总揽一切政令的首脑。魏晋时,尚书令和在皇帝身边掌管机要的中书监、中书令同为中枢大臣。
裴秀走上官场一帆风顺,但做了尚书令后就不怎么顺当了。官场中倾轧成风,老是有人找他的岔子。
他有个旧交郝诩给人写了一封信说:“尚书令裴秀是我的老相识,你如有什么事要他帮助关照,我给你去说说,这点面子他总会给的。”
这封信落到别人手里,就作为罪证告到晋武帝跟前,说裴秀假公济私、身为尚书令尚且这样,叫文武百官怎么办?晋武帝为裴秀辩解说:“别人是否来请托自己办点事,那是别人的事,做尚书令的裴秀怎么能预先防止呢?况且假公济私还没有成为事实,裴秀有什么罪呢?”
不久,司隶校尉李熹又告发说:“刘尚替裴秀强占官田,裴秀有罪,应该关押!”
晋武帝又给他开脱说:“裴秀小小的疵点,怎么能和他的功勋相比?强占田地的罪在刘尚身上,裴秀没有什么过错,不必关押。”
晋武帝虽然待裴秀不错,但禁不起朝中有人一再攻讦。过后有些老臣,如八公中的王祥、郑冲等以老疾归第,晋武帝同时把四十多岁的裴秀,调为官位虽高、实权却不大的司空。
司空的职责之一是掌管各地的道路。古代政府为了掌握国内地理道路的情况,都测绘过地图。可是古代的地图不仅没有经纬度,也没有比例尺的计算,距离远近和土地面积很难测定。早在魏末,裴秀曾随司马昭出军讨伐诸葛诞,跑了不少地方,由于地图错误,吃了很多苦头。明明地图上似乎很近的两个地方,但跑了几天也没见影子。明明地图上没有山也没有水的标记,但真正走到那个地方,却冒出连绵的山岗或汹涌的河流来,这时赶紧要逢山开路,过河搭桥,火燃眉毛抓了瞎,真急死人。
尤其宫廷宝藏的那份地图,是几十匹绸子制成的,那么大的地图使用起来也十分不便,裴秀发奋钻研,他决心改革地图,不让错误百出,害人匪浅的东西流传下去。他首先运用了简缩的技术,用“一分为十里,一寸为百里”的比例尺,把那幅用几十匹绸子做的巨大的晋地图,缩画成《地形方丈图》,用起来就方便多了。
朝廷图籍库中的官员,看到裴秀那么热忱地研究地图,也都尽力和他一起工作;其中有个叫京相璠的,对地图很有研究,还写过一本《春秋土地名》的书。他们在裴秀的主持下群策群力,把祖祖辈辈和他们自己的地理知识及绘图知识都总结了一番。裴秀就此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六个基本要点(比例尺,方位,交通路线的实际距离,地势起伏,地物形状和倾斜缓急)。这些都是世界地图学史上划时代的新创造,除了经纬度和等高线外,已经包括了现代化制图的基本要求。
裴秀和当时的权贵和名士们一样,喜欢服用寒食散。服用寒食散规矩很多,例如当时一般习惯喝冷酒,但服寒食散后饮酒必须温热。裴秀在四十八岁那年,有一次服寒食散后,由于疏忽喝了冷酒,竟把宝贵的生命断送了。后人为他如此死去感到可惜,因为他不仅是我国而且是世界地图学史有贡献的人物。
说起寒食散,被它害苦的人确实不少,但有一个皇甫谧,为了研究如何从寒食散的痛苦中解救出来,却成了一个名传后世的针灸学家。
皇甫谧(215-282)是安定郡朝那(今宁夏固原县东南)人,从小过继给叔父为子。年幼时顽皮不愿念书。书本叫老鼠啃了他不管,家中油瓶倒了他也不扶。到了十七岁,长成为七尺八寸(相当今一米八十)的大高个子,可是还认识不了几个字,整天和他表弟梁柳,编荆条当盾牌,砍树枝当枪戟,相互刺杀玩耍。他的叔母伤透了脑筋,天天劝诫他也不起作用。
他到二十出头,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,感到对不起叔母多次恳切诚挚的劝说,才开始发奋读书。家境不好,他种田也带了书本,休息时就读。经过几年刻苦学习,他成了一个博学多才的人。
他三十五岁前后,连年不断打摆子(疟疾),四十二岁得了风湿病、半身不遂,右腿逐渐萎缩变小,长期卧床。愈是生病他愈离不开书本,在病床上也废寝忘食地用功,当时人们称他为“书淫”朝廷多次下诏要他出来做官、他推说病重,婉言相辞。
少年时和皇甫谧作刺杀游戏的表弟梁柳,后来被朝廷任命为城阳郡(治所在今山东莒县)太守。别人劝皇甫谧设宴欢送,他说:“梁柳没有做官时看我,我迎送都不出门。请他吃饭,只不过几根咸菜佐餐。如果我现在设宴欢送,那么看重的只是城阳太守,而轻视了梁柳,我怎么能安心呢!”
皇甫谧五十多岁时,能买到和借到的书都反复读过了,他大胆地向晋武帝要求借书看,晋武帝为了笼络名士,很大方地送了他一车书。皇甫谧长期有病,感到非常痛苦,他为了把身体搞好,能更多地读些书,也服用了寒食散,这一下可就上大当了。
他的四肢变得又酸又重浮肿起来,同时又咳嗽不止。三九寒天里,别人穿上棉衣棉裤棉大袍,他却要脱光衣服甚至躺在冰上,嘴里还要嚼嚼冰碴子才舒服。他经常苦恼得在梦中也直呼救命,几次要拿了菜刀自杀,都被拦阻住了。
“久病成良医”,皇甫谧为了解脱病痛的折磨,自己学本领同病魔很斗,把难懂的古代医学著作像硬骨头一样地啃。坐着看累了,躺下来看,躺着看累了,就坐起来看。即使全身关节酸痛得要命,他还是咬紧牙一字一字琢磨。起初他曾请人帮助念给他听,可是后来他的耳朵也聋了,他又自己耐心阅读,把那些医书的内容全部细嚼慢咽,输到脑海中去,同时融会贯通,配出药方给自已治病,皇甫谧又对针灸学展开攻读和研究。
他在自己的身上作试验,有时针刺酸痛得失声大喊,有时甚至昏蹶,他一点也不灰心丧气。皇甫谧经过七年的生死搏斗,寒食散造成的病痛逐步解除,瘫痪也好得多了,居然能起床行走。
到了晚年,皇甫谧的针灸经验愈来愈丰富、他摸透了针灸穴道的部位,创立了自己的针灸理论,写成了《针灸甲乙经》。
它不仅在我国医学史上是一部伟大的著作,还流传国外:从公元六世纪开始,朝鲜和日本的医生就把它作为必读的书籍。皇甫谧又是一个史学家,曾经著述了《帝王世记》、《年历》、《高士传》、《玄晏春秋》等书。
皇甫谧的名声愈来愈大,晋武帝还是要请他出来做官,他仍推说年老有病,不肯应召任官。皇甫谧中年后长期卧病,他顽强地钻研医学,战胜了病魔、活到六十八岁。他的著作,是我们祖国珍贵的古代文化遗产的一部分。
(正文完)
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【关注】我私聊,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,第一时间回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