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赋不重要?知名企业家揭秘,成功不靠聪明,而是这3个笨办法!

发布时间:2025-10-11 18:36  浏览量:1

身边总有人感慨“我没天赋,再努力也没用”,这种想法其实早就被稻盛和夫推翻了。

这位创办两家世界500强的企业家,一辈子都不怎么待见所谓的“才子”,反而觉得那些看似普通的人,更容易走到最后。

他刚办京瓷的时候,招了批员工,有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,也有没什么学历的普通人。

没过多久,那些高材生全走了,嫌实验数据要反复测,嫌工作太枯燥,总觉得自己该干更“高级’的事,留下的都是些踏实干活的人,后来一个个都成了公司高管或行业专家。

这事藏着个扎心真相:天赋这东西,真没那么重要,能让你熬出头的,是把简单事做到极致的重复。

咱们先说说那些“天赋错觉”害了多少人,稻盛和夫年轻时候有个同事,名牌大学辍学来当助手,脑子特别灵光。

别人要琢磨半天的理论,他扫一眼就懂,复杂的技术,一点就透,稻盛和夫一开始特别看好他,觉得这人肯定能成大事。

可这人干了没多久就飘了,天天抱怨测数据、记细节太琐碎,实验有突破也提不起劲,总说“这点进步啥时候是头”。

上班迟到请假是常事,干了两年就跳槽了,原以为凭他的天赋能混得风生水起,结果后来听说他换了好几家公司,每回都因为嫌工作重复枯燥离职,最后越混越差,一直困在底层。

反观毕加索,世人都觉得他是天才,他自己却坦言“我没天赋,只是练习得比谁都多”。

他为同一个模特画了400多张肖像,从写实到抽象,每张都在调整角度和手法,最后才形成独有的风格。

心理学家里克森做过研究,专门提出“刻意练习”这个说法,说专家级水平都是练出来的,跟天赋没直接关系。

那些总想着靠天赋走捷径的人,就像捡了把好刀却懒得磨,到最后连钝刀都不如。

再看那些“笨人”的逆袭,全靠“死磕重复”这招,稻盛和夫早年培训时碰到个工人,笨得很,简单操作手把手教好几遍才会,谁也没想到,二十年后这人成了事业部长。

后来才知道,这工人随身带个本子,把要学的技术一条条列出来,一个动作不会,就练成千上万遍,直到熟练了再划掉下一个,就这么一点点攒,硬生生把自己熬成了专家。

稻盛和夫自己也是这么过来的,考中学落榜两次,大学没考上第一志愿,找工作到处碰壁,好不容易进了公司,直接把铺盖搬进实验室,没日没夜地重复做实验。

失败了就记下来,下次改一点,慢慢摸规律。就这么熬着,终于研发出新型精密陶瓷材料,一下子在行业里站稳了脚。

他创办的京瓷,一开始就是个乡村小厂,外人都不看好,他却跟员工说“咱们能成大公司”。

之后就是天天重复干活,今天解决昨天的问题,明天优化今天的流程,不知不觉间,这小厂就成了全球知名企业。

李小龙说过一句话特别在理:“我不怕练过一万种腿法的人,就怕把一种腿法练一万次的人”这世上哪有那么多奇迹,所谓成功,就是把简单的事重复到极致。

但千万别误会,重复不是瞎熬,稻盛和夫特意说过,“持续”和“重复”是两码事,瞎重复只是原地打转,真进步要“今天比昨天好一点”。

他年轻时候扫厂房,别人都习惯从左往右扫,他却总琢磨办法,试试从四面向中间扫,改用拖把行不行,甚至跟上司提议用吸尘器,就这么点小事,他都能想出优化的法子。

后来做实验老失败,他也没傻熬,每天下班先反思,把实验流程记下来,标出错在哪,再找同事请教,今天改进一个步骤,明天优化一个参数,慢慢成功率就上去了。

这就是埃里克森说的“刻意练习”,得有方法,首先得有明确目标,比如记忆大师训练时,每次就比上回多记一个数字,循序渐进。

然后要高度专注,像迈克尔・杰克逊练舞,每一遍都在抠细节,不是机械重复。

更重要的是及时改错,有研究显示,优秀的学琴者每分钟只犯1.4次错,还能纠正80%的问题;普通学生每分钟错11次,只纠正30%,差距就出在这“复盘改进”上。

小提琴导师多萝西教学生加速演奏,就特别有技巧,先按学生能跟上的速度来,练熟了再稍微调快一点,每次都让学生能成功完成,这样既不会挫败,又能一点点进步。

现在好多年轻人总想着“快速成功”,工作稍微重复就跳槽,智联招聘的调研显示,近六成职场人离职是因为“觉得工作没新意”,可这些人里,近七成3年后薪资涨幅不到20%。

反而那些在一个领域深耕5年以上的人,薪资涨幅平均能到45%。

毕加索画400多张肖像,不是画400张一样的;京瓷重复干活,不是干4000天一样的活,真正的重复,是带着思考的打磨,是一点点的迭代。

稻盛和夫说“人生就是一瞬间、一瞬间的持续积累”这世上真没那么多天赋异禀的人,绝大多数成功,都是普通人靠“笨办法”熬出来的。

没天赋不可怕,怕的是既没天赋,又嫌重复枯燥,与其羡慕别人的成就,不如从今天起,把手上的小事做好、做精、做透,每天进步一点点,重复的力量会给你惊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