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会夸人了,他把朋友比喻成和氏璧

发布时间:2025-10-09 22:19  浏览量:1

赵氏连城璧,由来天下传。送君还旧府,明月满前川。

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杨炯的作品,名为《夜送赵纵》。杨炯是华阴人,出生在官宦之家。他从小就被称为神童,长大后与骆宾王、卢照邻、王勃并称为“初唐四杰”。他们四人成名跟写作风格、审美有很大关系。初唐时期,诗歌并没有成为主流文体,内容以描写风花雪月、奢靡生活为主。他们不但拓展了诗歌的题材内容,还强调气势,让诗歌发展走向了正轨。

《夜送赵纵》的写作背景已经无法考据了。从内容看,赵纵是他的好友,要前往赵州。至于为何要夜送,诗中没有写明原因。可以猜测一下,古人喜欢在黄昏傍晚时分送别友人,借用环境氛围表达分别时的伤感。他们二人友情深厚,不知不觉到了夜幕降临的时候。不得不送别朋友了,不舍之情让人感动。

杨炯用了比喻的手法,他把好朋友比作“赵氏连城璧”,也就是和氏璧。传说春秋战国时期,有个叫卞和的人在荆山发现凤凰落在了一块石头上。他觉得这块石头肯定是宝贝,于是就抱着石头走到楚国都城献宝。连续献了两次,可惜无人能够辨别出来。当楚文王即位后,卞和抱着石头痛哭。楚文王找玉工剖开石头,发现了一块美玉起名为“和氏璧”。

到了战国晚期,和氏璧落在赵王手中。人们熟知的典故完璧归赵,就是围绕和氏璧发生的一段传奇故事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,让李斯在和氏璧上篆刻文字,当作传国玉玺使用。在杨炯生活的年代,和氏璧还没有失踪,只不过普通人无缘见到。

杨炯用和氏璧形容赵纵包含了多重意思。可以理解为他在夸赞朋友的才华、人品、相貌等诸多方面天下无双。从写作手法上,也可以称之为比兴。以此物比彼物,要求两者之间具有相似之处。唐代诗人很喜欢用这种手法,让人可以快速理解诗人的意图。

杨炯希望朋友像和氏璧一样美名传天下。杨炯就是天下人心中的才子,他都仰慕的人肯定更了不起。因为志同道合,因为仰慕朋友才华,以至于送别时间一再延迟,从黄昏到了夜晚。与主题呼应的同时,表达出诗人的感情态度。

赵纵要前往赵州,山高路远,估计以后很难相逢了。赵州在战国时期是赵国的属地,和氏璧一度被赵王收藏。杨炯希望赵纵到了赵州也能有人赏识,受到重视。他希望有才华的人,再也不会被埋没。赵纵趁着夜色远去,身影渐渐消失。杨炯仰望天上明月,希望月色再明亮一点儿,陪伴好朋友平安到达目的地。

这首诗通俗易懂,在写作技巧上一点儿也不简单。每一句之间都有呼应,有一种回环往复的结构特点。从中可以体会到杨炯的才华,以及他对朋友的真心真意。

发生了什么,让他想要载歌载舞进长安

自命清高,偏偏步入官场,他这个人有点儿意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