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代诗人的一首秋日小诗,画面十分生动,读后让人易生苍凉之感!

发布时间:2025-10-09 06:17  浏览量:1

当安史之乱的烽火燃尽盛唐的浮华,一位诗人以素笔蘸着苍凉月色,在残卷上写下乱世的心跳。

他是耿湋(wéi),大历十才子中以 “不尚琢削而风格自胜” 的孤影,用诗行丈量着破碎山河的深度。

《全唐诗》曾言其诗 “多描绘乱离之作”,那些未经雕琢的字句里,藏着长安城垣剥落的砖屑,也映着流民衣袂间的霜雪。

当他站在荒芜的宫阙前,看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大街沦为蒿草战场,昔日“稻米流脂”的盛世图景,早已在战火中碎裂成寒江独钓的孤影。

尤其是昔日繁华热闹的古城长安,今日更呈现出一派萧条凄凉的景象。

耿湋面对此情此景,诗人感慨万千,无尽的悲哀涌上心头,于是写下了这首诗。

《秋日》

耿湋〔唐代〕

反照入闾巷,忧来与谁语。

古道无人行,秋风动禾黍。

这首诗的大意是:

夕阳的斜照,射入了深深的闾巷,有谁和我说话,排解新来的忧伤。

古道荒凉,黄昏时很少看到行人,秋风掀动禾黍,我愁思绵绵无量。

这首诗布局简洁,却以鲜活的笔触勾勒出秋日的苍凉图景。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岁月沧桑的深沉感怀,令人沉浸其中。

前两句以静态画面起笔:一抹残阳余晖斜斜洒落于满是断壁残垣的街巷。

这萧索的秋暮景致,如同一把钥匙,瞬间打开诗人内心伤感的闸门,愁绪汹涌而至。

此时诗人满心期盼有人能倾听自己的悲苦,或许如此便能稍稍缓解心中的压抑。

次句紧跟首句,“忧来与谁语”,可举目四望,周遭空荡寂寥,无人可倾诉衷肠。

这两句诗景情交融,诗人用质朴凝练的文字,生动展现出面对荒芜空城时的悲怆,加之这空城又笼罩在秋日残阳之下,更将其悲凉心境渲染得淋漓尽致。

后两句转换视角,将读者目光从近处引向远方:冷清的古道上难觅行人踪迹,唯有古道边荒芜田野里的禾黍,在秋风中瑟瑟摇曳。

曾经熙攘的古道,如今只剩秋风掠过禾黍发出的阵阵声响,愈发凸显出古道的空寂荒凉,令人闻之愁绪翻涌、悲从中来。

诗人在此巧妙借“黍离之悲”,委婉道出对往昔繁华不再的无尽怅惘。禾黍的摇动不仅增添了动态感,更暗含了“黍离之悲”,即对昔盛今衰的感慨。

这两句诗虽未直接言“忧”,却以简洁精妙的笔触勾勒画面,将浓浓的“忧”意藏于景中,余韵悠长,引人深思。

这首诗结构简单,但画面十分生动,令人读后易生苍凉之感。

此诗通过远近结合、动静相衬的手法,展现了安史之乱后社会的破败景象,寄托了诗人对往昔繁华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感伤。此诗以景结情,余韵悠长,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。

【声明】图源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,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