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2年过去,那个毕业卖猪肉的“北大才子”,靠卖猪肉改变命运
发布时间:2025-10-07 16:41 浏览量:2
从小就听长辈们说过:“读书才能有出息。”
这句话放在三十多年前,含金量更是不言而喻,那个时候谁家孩子要是考上大学,都是值得敲锣打鼓的,更别说能考上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。
大家都觉得,只要跨进名校的门槛,人生就等于镀了金。
直到有一天,“北大高材生毕业卖猪肉”的新闻曝出......
1966年,陆步轩出生在西安长安县村庄的一户农家,家里祖祖辈辈都守着几亩薄田过日子,日子过得紧巴巴的。
但好在父母一直很重视他的教育,也可能是因为不想让儿子走自己的路。
因为学校离家很远,他每周只能回一次家,每次离家前,妈妈都会给他蒸好一大兜馒头。
可馒头放久了又干又硬,他只能用水泡软了吃,有时候馒头发了霉,把发霉的地方抠掉硬着头皮也得咽下去。
“穷人家的孩子,学习就是唯一的出路。”这句话,陆步轩始终记得,并以此当作动力。
身边的孩子多数都选择高中毕业就不再念了,他第一年高考就考上了西安师专,按说农村出身的孩子能考上这个学校已经很不错了,但他却不满意,拿到录取通知书就给撕了。
原因很简单,他有个亲戚在国防科技大学读书,对方的父亲总在他爸爸面前炫耀,他就暗自发誓,必须考个比他更好的学校!
第二年高考,这个农村娃以长安区文科第一名的成绩,考进了北京大学中文系。
“咱村出了个文科状元!”那段时间,村民们闲聊时总少不了提起陆步轩的名字,话语里满是骄傲。
那个年代,一个农家孩子,不仅走出了黄土高原的小村庄,还一脚迈进了首都北京,踏进了全国最顶尖的学府。
在乡亲们眼里,这样的人生,已经是板上钉钉的好前程了。
四年大学生涯结束,陆步轩怀揣着北大中文系的毕业证书,满心期待地等待着人生的新篇章。
可事与愿违,他被分配到一家柴油机厂,从事着与所学毫不相干的文职工作,每天整理文件、起草材料,既无编制又无前途,任谁看都觉得屈才。
也正是这份不甘心,让他在三年后毅然决然地选择辞职下海经商。
但商海沉浮谈何容易,装修生意、小商店、甚至靠打麻将谋生,一次次尝试,换来的却是一次次失败。
在这个看重实际的世界里,文人的远大抱负显得那么苍白无力。
转眼毕业已近十年,昔日的状元,现在一事无成,妻离子散。
那段日子,烟酒成了他唯一的慰藉,也就是那段时间,他遇见了现在的妻子,又重新组建了家庭。
为了生计,这个心高气傲的北大学子也只能放下面子,在菜市场支起了猪肉摊。
那把明晃晃的屠刀,不仅切开了案板上的猪肉,也彻底斩断了他曾经对未来的所有幻想。
他看起来和其他猪肉摊主没什么两样。短裤拖鞋,指甲缝里总嵌着洗不净的油渍,鼻梁上那副磨花的眼镜是唯一的特别之处,镜片后藏着的是连他自己都快忘记的文化人底色。
他熟练地剁着排骨,手起刀落的声响淹没在讨价还价的人声里,没人知道这个满手猪油的男人,曾经是某年高考的文科状元。
一直到那个多嘴的老乡出现。
“北大高材生在卖猪肉?!”消息像长了腿,从菜市场窜到村里。
孩子们追着他儿子嘲笑,记者们举着相机把他摊位围成动物园,38度的高温天,听着此起彼伏的快门声,恍惚觉得比案板上的冻肉还冷。
“读书读到狗肚子里去了。”
“我初中毕业都开超市了~”
这些议论比夏天的苍蝇还烦人,但没办法,每天一睁眼就需要用钱,他只能照例凌晨起床进货。
他哈着白气给顾客剁肉,听见收音机里正播自己的新闻,主持人把“北大”和“屠夫”两个词咬得特别重。
晚上收摊时,他发现镜片上有水汽,擦了又擦总是模糊的。
他接受别人拿自己当作是失败人生的典型案例,但始终接受不了“北大屠夫”这个称号。
他觉得自己成为笑话就算了,这个笑话之前还要加上一个“北大”的前缀,愧对母校。
以至于多年后,当他受邀回到北大校园,站在熟悉的讲台上为学弟学妹们分享创业经历时,这个已过中年的男人刚开口就红了眼眶。
声音沙哑地说出埋藏心底多年的话:“我给母校丢脸抹黑了,我是反面教材。”
年轻学子们凝视着这位总被媒体称作“北大屠夫”的学长,从他朴实的创业故事里,看到的却是对每个岗位的敬畏之心。
掌声突然如潮水般漫过整个礼堂,校长起身鼓掌:“北大可以出政治家、科学家,也可以卖猪肉,都是一样的。”
有位记者曾这样描写他:“就像长期困在矿井里的人,当终于重见天日时,连流泪的本能都丧失了。”
此刻站在聚光灯下,他恍惚觉得台上光鲜的自己与台下黯淡的影子始终无法重合。
随着媒体采访的增多,陆步轩的故事被广泛传播,他的经历和才华引起了全国各地的关注。
不少单位向他抛出了橄榄枝,有高校邀请他去当教授,也有企业老板想高薪聘请他。
面对这些机会,陆步轩最终选择了县志的编纂工作,这份工作虽然平淡,可对得起自己“文化人”的身份。
或许是前半生经历了太多起伏,突然的平静让他觉得少了点什么。
这时候,一位北大的学长陈生联系上了他,他也是做猪肉生意的,两人聊起过往和现状,一见如故,陈生便邀请陆步轩去广州看看自己的事业。
陆步轩想着去就去呗,估计和自己的小摊差不多,可到了地方才发现,人家这生意做得可真是规模庞大。
那几天,他们聊市场、聊行业、聊北大往事,越谈越投机。
最后,陈生直接提议:“不如我们一起干吧!”
两人趁着酒兴,当场就定了下来。
第二天,陈生召开记者会,宣布要创立高端猪肉品牌“壹号土猪”,还要办一所“屠夫学校”,特意请陆步轩当名誉校长。
陆步轩久违的感觉日子充实起来,白天在学校里忙前忙后,晚上在台灯下伏案疾书,就这样日复一日,用了三个月的时间,他就写出了自己的第一本书《猪肉营销学》。
这本书写得特别实在,从怎么挑选猪苗、科学喂养,到屠宰分割、市场销售,每一个环节都讲得明明白白。
他把这些年摸爬滚打积累的经验,全都倾注在了这本书里。
创办的屠夫学校,从第一批就招了一百多个学员,到现在已经培养了上万名学生,很多人学成后都在猪肉行业干出了名堂。
渐渐地,陆步轩开始收到全国各地的邀请,去给同行们讲课、分享经验。
站在讲台上,他的眼神不再闪躲,说话也底气十足。
这一路走来,他实实在在地证明了,知识确实能改变命运,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。
两个北大才子联手,很快就让这个看似普通的行业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。
因为聪明的头脑,他们总能在时代的风口到来前就敏锐地捕捉到商机。
当大多数人还在观望时,两人早已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。
2016年,网购生鲜对老百姓来说还是件新鲜事,他们就和天猫达成了合作,把土猪肉搬上了互联网。
2018年,“壹号土猪”这个品牌已经在全国30多个城市扎下了根,从南到北,菜市场里都能见到他的招牌,公司销售额高达18亿。
到了2020年,这个数字近乎翻了一番。
这份成绩,靠的不仅是运气,更是独到的眼光。
他说:“读书多有读书多的好处,读书多虽然不一定能改变命运,但一定可以改变思维。
像我,同样是卖猪肉,但卖出了名气,卖成了连锁,形成了品牌,改变了社会对整个行业的认知。”
如今,他的身价早已突破百亿大关,这双手,拿得了笔,也拿得起刀。
北大的文凭,不再只是别人嘴里的谈资,而是真真正正化作了他的本事。
现在,他终于能挺直腰板,大方地介绍自己:“我是北大毕业的,现在专门搞猪肉事业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