趣聊两汉:汉代“网红”的百万级流量密码

发布时间:2025-10-02 07:32  浏览量:1

汉代有一个叫司马相如的人。

他早年过得并不好,长大后花钱买了个"武骑常侍"的体制内岗位,得以每天陪皇帝玩。

可司马相如的兴趣不在骑马射箭,而在写赋,但汉景帝却对赋没兴趣,司马相如觉得没奔头,就辞了官,去投奔梁孝王刘武。

在梁孝王的王府里,司马相如终于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。

他花了几个月时间,写出了《子虚赋》——这篇赋虚构了两个角色:楚国的"子虚先生"和齐国的"乌有先生",通过他们的对话,夸楚国的云梦泽有多大多美,齐国的海滨有多富饶。

梁孝王看完,当场拍案叫绝,把这篇赋传给身边的文人看,邹阳、枚乘等人都赞不绝口。

很快,《子虚赋》就在梁国的"文人圈"火了,成了当时的"爆款文章"。

可司马相如的"流量",还只停留在"区域网红"的层面,直到一个"超级流量入口"的出现,才让他彻底"破圈"。

这个"超级流量入口",就是汉武帝刘彻。

汉武帝和他爹不一样,特别喜欢赋,尤其是那种宏大、华丽、能体现"天下一统"气势的赋。

有一天,汉武帝偶然看到了《子虚赋》,读得入了迷,读完后长叹一声:"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!"

意思是,我怎么没和写这篇赋的人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啊!

这话被汉武帝身边的负责养狗的官杨得意听到了。

杨得意也是蜀郡人,和司马相如认识,就向汉武帝推荐了司马相如。

这一下,司马相如从"区域网红"直接被"顶流平台"(宫廷)点名,相当于现在的"央视春晚邀请素人歌手",流量瞬间爆炸。

见到汉武帝后,司马相又写出了《上林赋》。

汉武帝读完,当场任命司马相如为"郎"——相当于现在的"官方认证顶流",不仅有了"编制",还能天天陪在"最大粉丝"身边。

司马相如的"流量",从此进入了"顶流阶段"——全天下的人都知道,有个叫司马相如的蜀郡文人,靠写赋得到了皇帝的赏识,成了"御用文人"。

那么,司马相如的"流量密码"到底是什么?他的作品又是通过哪些路径传播的?

我们先拆解第一个密码:精准定位"核心受众",打造"定制化内容"。

在汉代,文艺作品的"核心受众"不是普通百姓,而是王公贵族和文人雅士——因为普通百姓大多不识字,也没能力接触到文字作品。

司马相如深知这一点,他的赋从一开始就瞄准了"上层市场"。

《子虚赋》瞄准的是梁孝王这样的诸侯,写的是诸侯的游猎、封地的富饶,满足他们的"炫耀欲"。

《上林赋》瞄准的是汉武帝这样的天子,写的是天子的威严、天下的一统,满足他的"帝王心"。

这种"定制化内容",就像现在的网红给"大哥"定制专属视频,精准戳中受众的需求,自然能获得"打赏"(官职、名声)。

第二个密码:借助"顶级流量入口",实现"破圈传播"。

在汉代,最顶级的"流量入口"就是宫廷——皇帝的喜好,会直接影响全天下的潮流。

汉武帝喜欢司马相如的赋,相当于现在的"国家领导人点赞某网红作品",瞬间就能让他从"圈内火"变成"全天下火"。

第三个密码:打造"立体人设",增加"话题度"。

现在的网红都知道,光有作品不行,还得有人设——司马相如早就懂这个道理。

他打造了两个核心人设:"才子"和"情圣"。

"才子"人设靠《子虚赋》《上林赋》支撑,全天下都知道他"辞藻无双"。

"情圣"人设则靠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支撑,这个故事比他的赋还火,成了汉代的"顶流八卦"。

这种"人设+故事"的组合,相当于现在的网红靠"爱情故事""逆袭经历"吸粉,比单纯靠作品吸粉快多了。

接下来,我们再聊聊汉代文艺作品的传播路径。

第一条路径:宫廷圈层的"顶层推送"。

汉代的宫廷是"信息中枢",皇帝、皇后、王公贵族是"顶级KOL",他们的喜好会直接决定文艺作品的传播方向。

第二条路径:士人圈层的"二次创作与转发"。

汉代的士人(文人、官员)是"中层传播节点",他们有文化,能读懂赋,也有能力抄写和传播作品。

第三条路径:民间圈层的"口耳相传与故事化传播"。

汉代的普通百姓大多不识字,没法直接阅读司马相如的赋,但他们能通过"听故事"的方式,知道司马相如这个人。

这种"精英传播+民间故事化传播"的组合,让司马相如既有"高端粉丝",又有"大众知名度",成了真正的"全民网红"。

那么,司马相如为什么能成为汉代的"顶流网红",而同时代的其他文人却不行?

关键在于他抓住了汉代传播的"核心逻辑":文艺作品的传播,本质是"节点传播",谁能抓住最关键的传播节点,谁就能获得最大的流量。

汉代的传播节点,从高到低依次是:皇帝→王公贵族→士人→百姓。

司马相如先是抓住了梁孝王这个"诸侯节点",让《子虚赋》在士人圈传播;然后抓住了汉武帝这个"最高节点",让自己彻底破圈;最后通过士人和百姓的"二次传播",实现了全民知名。

而同时代的其他文人,比如邹阳、枚乘,虽然也有才华,但只抓住了"诸侯节点",没抓住"皇帝节点",所以只能成为"区域网红"。

而扬雄虽然模仿司马相如,但晚了一步,只能成为"跟风网红",没法超越他。

这些密码,放在现在的网红经济里,依然管用。

因为"流量"的本质从未变过——都是"人对人的影响",都是"好内容的胜利"。